Windows Vista是微軟的新一代作業系統,之前發展階段被稱為Longhorn(長角),由於硬體配備要求相當高,不免讓企業期待會引發昇級潮。軟體要求的提升,往往都會帶動相當大的升級風潮,記得古早的年代,我可是為了想玩創世紀六,也把自己家裡的MGA升級為SVGA,還加裝Adlib音效卡...。(嘿,沒聽過MGA吧?在VGA還未出來的時候,當時還有CGA、MCGA與EGA呢!)2007年隨著VISTA家用版即將誕生,將要引爆今年07年換機與備配升級潮。就像不知不覺地Win31到WinXP我PC裡的RAM也從640KB變成512MB...



『PC界的"雙"重效應』



 1945年,是電腦誕生的年代,我還沒有出生。以我所知道的"雙"平台的歷史來說,1994年的SEGA Saturn,以System32為基礎改為家用平台,內建兩顆日立 SH2 RISC 32BIT 28.6MHz CPU ,算是我最早接觸到的"雙"CPU平台。 但是其設計上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其中一顆CPU收到停止運算的指令後,另一顆也會同時停止運算,這樣根本沒有辦法分工啊!



 在PC界較早的"雙"應該要算是1995年11月INTEL推出的Pentium Pro開始,第一顆市售率先採用"雙晶粒"封裝的CPU(將核心與L2 CACHE封裝在CPU的DIE中),但是由於P-Pro模擬16位元程式的效能比Pentium還要差,加上當時不夠成熟的光罩技術,讓那顆P-Pro變成高熱與煎蛋的代言人,加上還有會導致溢位的Bug存在,使得這顆雙晶粒CPU煞羽而歸。(十幾年前一顆大約要20K台幣哩,吼~貴死了!)



 接下來第二次的"雙"就是差不多在1998年年底的Voodoo2推出SLI技術的顯示卡,當時可是PC領域裡面SLI交錯互連技術的開山鼻祖,至今許多硬體老玩家還很多人仍以為SLI是nVidia(GF6)的技術,當時3Dfx率先提出兩卡並聯提升處理速度,那可是當時玩家趨之若鶩流口水的時髦組合(買得起SLI的都是老子我有錢的象徵)。



 第三次的"雙",約莫是1999年,就是由VIA陣營的DDR(雙倍傳輸率)與INTEL的RAMBUS(高時脈傳輸)的記憶體規格競爭,雖然不可否認的當初的RAMBUS規格不但最好,效能也勝過當時DDR的技術,但INTEL過於高的權利金,加上台灣一堆主機板廠的"默默支持"與DDR較低的成本以及比較容易設計的優勢,使得DDR的RAM變成現在的主流,隨後VIA也當上628元的股王,現在看來真是不勝唏噓。



 過去的"雙",都是單兵作戰,而去年PC界2006年最有趣的發展就是"雙重效應",以我這個老PC玩家來說,2006電腦雜誌裡重複最多的新用字,恐怕非"雙"莫屬了!看看最新一期的雜誌,雙通道DDR,雙核心CPU(C2D、A-64x2),雙核3D顯示卡,雙顯示卡SLI,雙螢幕輸出,雙BIOS,雙RAID-SATA HDD,"雙"重時代是我對於2006年PC發展下的簡單結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tide 的頭像
    bluetide

    bluetide

    blueti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