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換股導致投資決策失敗 該如何避免?
變幻莫測的證卷投資市場,頻繁換股是導致我們投資決策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實戰中挨“兩面耳光”的典例不勝枚舉,
這是為什麼呢?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自負”心理正是引發這一流行病症的罪魁禍首。有些人希望能夠多賺一點,都是貪心使然.
一、症候:判断失誤、頻繁换股、收效甚微、損失惨重
行為經濟學研究者發現:在股市人們表現出來的“自負”(過於自信)心理是非常突出和有趣的。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則“投資專家”表現“自負”的例子吧。
每年初,照例各大基金經理人,外資,要對上半年(甚至整年)的大盤走勢做一個整體的預判。在沒有作出限定範圍的情況下,多數的基金經理人會在一個相對比較狹小的範圍裡作出抉擇,而很少有人能夠作出包含正確範圍的估計。比如今年,雖然由於諸多(利好或者利空的)不確定因素的存在,行情誰也不知道到底怎樣發展。但幾乎所有的基金經理人給出的答案都驚人地相似———在7200點到7900點之間作箱體運行。但是他們的預測真的有準過嗎?
拋開其它因素和具體動機目的的影響,我們難道不能夠發現這是怎樣一個“自負”心理的具體體現嗎?
“理財專家”尚且如此,普通投資者的“自負”心理就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了。
作為與專家投資者相比較在“資金、訊息、技術”等方面處於弱勢地位的散戶,在日常的投資中卻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知之甚少,極願意去“精確地”判斷未來走勢的具體點位和股票運行的具體價位。甚至,有時候居然可以因為自己主觀判斷的幾毛幾分的利益而甘冒被深度套牢或者大幅度“轉空”的風險,進行頻繁換股操作!
然而實際情況是:這種緣於“自負”心理的“精確”判斷的準確率低得可憐。
著名的華爾街行為經濟學家奧丹登曾經對幾家證券投資基金的資金運作換手率和相應的回報率作過長期的跟蹤調查。
結果發現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週期裡,那些最具有“信心”的投資者(由於自負而頻繁操作)的年收益是10%左右,
遠遠比不上那些相對不太“自信”的投資者平均18.7%的年收益率。
二、偏方:觀察分析、多看少動、堅定信念、理性投資
從上面的事實我們不難發現自負和頻繁換股對於投資決策的危害。其實我們應該懂得:對於受諸多複雜因素影響而不斷波動的股票市場的未來走勢,在其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是很難作出很明確判斷的,投資者———特別是在“資金、訊息、技術”等各方面處於相對弱勢的普通投資者確實是知之甚少的。因此,假設你不是一個超短線高手,就不應該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不要貪圖暴利,因小失大。並應該堅決放棄由於“自負”心理作祟而引發的頻繁換股操作,以避免盲目性,在投資過程中盡量少犯誤。
在實戰中,首先應該注意的是:在一個趨勢形成之前不要輕舉妄動;其次,在趨勢形成初期,戒除貪念和恐懼的干擾,順勢而為,而一旦趨勢發生變化,則應該冷靜地進行分析觀察,多看少動,切忌盲目買賣股票。我們要去尊重趨勢,記得市場永遠是對的.
具體到當前的股市運行實際中,如果你前期因為介入某些熱點而不慎被套牢在短線頭部,你也就必須對目前“穩定發展”的大市場背景有所認識。並判斷到在一個中期趨勢中目前的點位還是相對比較低的狀況。一旦發現你所持有的股票還有上升空間,即可以持股不動,減少因頻繁換股操作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損失。
減少短線投資的頻率,抓趨勢做中長期投資,多看月周線,資券的消長,這也是我給大家的建議
總幹事後記:用好友制度在於"為自己發言負責",君不見許多網站的討論區淪為喊盤,對罵,刊廣告的不理性下場,為了杜絕小白,我只能弄這種具名發言的制度,讓大家為自己回應負責,資深的網友都知道,我從不刪除罵我的回應,但談論到政治,個股買賣建議與價位或網友互批,我就會刪
此外,我從未對好友作任何限制,目前的好友群中絕大多數都是我未曾謀面的
目前讓我鎖起來的文章只有三類
1.刊登在財訊月刊與壹週刊的.....這是職業道德
2.小說.....這當然要鎖
3.其它不超過五篇,佔六百多篇文章中,這比率簡直是低到離譜,請別用"沒有分享精神"來看我,全台灣金融市場中最具分享精神的....只有豹大與我,這我當之無愧
我再重申,目前我不會封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章不會封閉,但人有親疏之分,這不可否認
留言列表